当战火燃遍华北大地,解放军正以雷霆之势推进。看似势在必得的绥远重镇,却在最高统帅的一纸命令下,暂缓了攻势。
这一举动,在当时显得有些反常。解放军并没有选择继续高歌猛进,反而让已到城下的部队撤围。
同时,另一支精锐力量则被命令,展开一场千里奔袭,直扑另一座孤城。这不仅令敌人猝不及防,更彻底改变了一场持久追击战的预想。
华北风云:谁是下一个目标?
1948年下半年,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决战阶段。华北战场,国民党主力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两难境地。
傅作义手握六十万大军,兵力从东面的滦县一直延伸到西面的柴沟堡,沿着铁路摆开了一字长蛇阵。
这样的部署,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大多靠东,而傅作义自己的嫡系则集中在西侧。这既是为了固守华北,也是为可能的退路做准备。
蒋介石此时的心思也十分矛盾,他既希望傅作义坚守华北,以迟滞解放军南下的步伐,又考虑将这批兵力南撤,以增强长江以南的防御。
美方同样介入其中,他们眼见蒋介石大势已去,便直接将武器拨给了傅作义,企图通过扶植他来拖延解放军的攻势。
毛泽东对这一切洞若观火。他清楚傅作义的心态,知道他正举棋不定,既想固守获取更多美援,又暗藏着向西逃往绥远或从海上南逃的企图。
毛泽东判断,如果能在平津张地区将傅作义集团歼灭,无疑对全国的解放大局最为有利。
然而,如果傅作义选择南逃或他的嫡系部队向西逃往绥远,那将极大地拖延全国胜利的进程。特别是西逃,相对更容易实现。
当时,解放军的兵力部署尚未完全集中。华北野战军的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的第十三兵团,各自相距甚远,需要时间集结。
兵行险着:请君入瓮
面对这种复杂局面,最高统帅部做出了一个看似反常规的决策。毛泽东下令,部队暂缓对归绥的攻势,甚至直接撤围。
同时,对太原的进攻也放缓。这番操作,是为了给敌人制造一种“情况尚可掌控”的错觉,让傅作义不至于感到自己孤立无援,从而犹豫不决。
紧接着,一个更出人意料的指令下达。毛泽东命令华北第三兵团,由杨成武将军担任司令员兼政委,火速东进。
他们的目标是张家口。然而,命令的精妙之处在于:包围张家口,却不立即强攻夺取。
这背后的用意很深,就是要故意露出一个“破绽”,引诱傅作义调动他的精锐部队前来增援,从而将其主力吸引到预设战场。
与此同时,东北野战军第十三兵团也接到了秘密命令。他们迅速隐蔽入关,没有选择常规的北宁线,而是取道人烟稀少的热河地区。
部队采取夜行晓宿的方式,尽量避免暴露行踪。毛泽东甚至指示新华社,要多发布解放军整训和庆功的消息,进一步麻痹敌人。
所有这些部署,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的:拖住蒋介石的嫡系部队,同时彻底堵死傅作义主力向西逃跑的退路。
只有这样,傅作义才能因为不愿舍弃他的嫡系部队,而被迫陷入解放军的包围圈。一场精心策划的“请君入瓮”之计,就此铺开。
铁脚板:生死时速
接到命令后,华北第三兵团便开始了秘密而迅速的东转。杨成武将军指挥的第一、第二、第六纵队,马不停蹄地急行军,奔向张家口至宣化地区。
部队士气高昂,尽管知道此行艰辛,但战士们喊出了“爬也要爬到张家口”的口号,展现了顽强的意志。
行军过程极其艰难。部队在塞外转战已久,人困马乏,许多战士的脚都磨出了水泡,只能一瘸一拐地坚持行军。
但为了完成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交代的任务,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疲惫。
1948年11月29日,平津战役正式打响,意味着决战的序幕已经拉开。
到了1948年11月30日夜,第三兵团的第一纵队在包围张家口的过程中,需要涉渡寒冷的洋河。
此时正值深冬,河水冰冷刺骨。炮兵部队在过河时,耗费了数小时,导致多人严重冻伤,甚至不得不截肢。
但最终,第三兵团还是成功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。他们切断了张家口与宣化之间的联系,并迅速占领了怀安、柴沟堡、万全等周边重要城镇。
在此次初步的包围战中,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两千多人。更重要的是,傅作义果然按照毛泽东的预判,调动了援兵。
他的第三十五军和第一〇四军等精锐部队,被牢牢地吸引并包围在张家口地区,彻底形成了“薄皮包大馅”的态势。
随后,华北第二兵团和东北第十三兵团也急行军到位,准备协同第三兵团,完成对傅作义部队的彻底分割和包围,确保其无路可逃。
结语
最终,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得以完美实现。傅作义集团,无论南撤还是西逃的企图都未能如愿。
其主力被牢牢钳制于华北平原的预设战场,动弹不得。这场看似“放虎归山”的策略,实则是解放军高层洞察敌心。
这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,步步为营,环环相扣的精妙布局。它不仅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进程。
更以相对较小的代价,为平津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无疑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,一次教科书式的战略范例。
它深刻揭示了在复杂战场上,兵法的灵活运用和对敌情的精准把握,远比简单的力量对比,更能决定最终的胜负。
广升网配资-股票小额配资-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-配资正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