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经的循行路线
脾经,全称足太阴脾经,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。其循行路线如下:
· 起始部位:起于足大趾内侧端(隐白穴),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。
· 经过部位:经内踝前面(商丘穴),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,至内踝上8寸处(漏谷穴)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,继续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,进入腹部,属脾,络胃。
· 上行部位:向上穿过膈肌,沿食道两旁,连舌本,散舌下。其分支从胃别出,上行通过膈肌,注入心中,交于手少阴心经。
脾经的主要穴位及按摩方法
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脾经穴位及其按摩方法和功效:
1.隐白穴
· 位置:足大趾内侧端,距趾甲角0.1寸。
· 功效:健脾回阳、调经统血,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、崩漏等妇科病症,以及便血、尿血等出血症。
· 按摩方法:用拇指指腹按压,力度适中,每次按压持续约5-10秒,然后松开,重复进行,每天2-3次,每次5-10分钟。
2.太白穴
· 位置:位于跖区,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。
· 功效:健脾补脾,促进小肠蠕动,增强消化能力,缓解腹胀、腹痛、肠鸣、泄泻、便秘等脾胃气滞的症状,还具有理气和胃、调节血糖的作用。
· 按摩方法: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,垂直按压太白穴,按压时力度要适中,以感到酸胀感为宜。每次按压持续约5-10秒,然后松开,休息片刻后再重复进行。可以每天进行2-3次,每次持续5-10分钟。
3.公孙穴
· 位置:位于跖区,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。
· 功效:健脾和胃,改善消化不良、胃痛、呕吐等症状,调节气血、缓解痛经、改善睡眠、治疗脚气等。
· 按摩方法:用拇指指腹垂直按揉公孙穴,力度要适中,以感觉舒适为宜。可以每天进行2-3次,每次持续5-10分钟。
4.商丘穴
· 位置:位于踝区,内踝前下方,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。
· 功效:健脾化湿、舒筋活络,缓解下身的各种炎症,如膀胱炎、尿道炎、盆腔炎等,还能疏通经络,缓解足踝部的筋肉拘挛、疼痛等症状。
· 按摩方法: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商丘穴,力度要适中,以感到酸胀感为宜。可以每天进行2-3次,每次持续3-5分钟。
5.三阴交穴
· 位置:位于小腿内侧,距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· 功效:健脾益气、调肝补肾、理气活血、利水通淋,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腹胀、便溏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遗精、阳痿、失眠、水肿等。
· 按摩方法:用拇指按压,保持酸重感,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。
6.血海穴
· 位置:位于髌骨内侧上方约两寸处。
· 功效:治疗月经不调、皮肤病和贫血。
· 按摩方法:用拇指按压,保持酸重感,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。
7.大包穴
· 位置:位于侧胸部,腋中线上,第6肋间隙处。
· 功效:缓解胸部肋骨疼痛、气喘等。
· 按摩方法: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指腹点按左侧大包穴,揉动脾经,使穴位产生明显的酸、麻、重、胀感。最后用掌心轻揉,轻轻拍打腋下放松。操作时要左右两侧交替进行,按揉10-15分钟,每天1-2次。
按摩脾经的注意事项
· 按摩方向:从上至下,沿着脾经的循行路线进行按摩。
· 按摩时间:建议在上午9点至11点进行,这是脾经气血最旺的时候,效果最佳。
· 力度控制:按摩时力度要适中,以感到酸胀感为宜,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。
· 按摩频率:每天进行2-3次,每次持续5-15分钟。
通过按摩这些穴位,可以有效调节脾胃功能,增强消化能力,改善身体的气血循环,缓解疲劳和不适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广升网配资-股票小额配资-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-配资正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