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记者 张小璐 德州报道
“你好,我是‘小创’,有什么可以帮您吗?”
近日,德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(简称:高创中心)的智能制造实验室里,传来一声清晰的问候。发出声音的,正是刚满4个月的人形机器人“小创”。它的“开口说话”,标志着德州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的实质性突破。
这位身高1.2米、体重30公斤的“新成员”,并非实验室里的静态展品,而是高创中心与山东长臂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协同、依托北京加速进化公司提供的整机与大模型芯片,共同“孕育”的成果。它已初步具备“大脑”——集成了自主研发的语言大模型,初步掌握了人机交互的核心能力。
“人形机器人的核心,在于‘大脑’的智慧与‘小脑’的协调。”高创中心企业联络部主任、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朱卓解释道。
他口中的“小脑”,指的是驱动机器人精准运动的关键系统。目前,团队正全力攻克两大难关:
一是如何让“小创”更“耳聪目明”,即提升语言交互的自然度与理解力;二是如何让它“心灵手巧”,实现上肢对各种物体的稳定、灵活抓取,模拟人手的高超技巧。
“这就像教一个孩子,不仅要听得懂指令,还要手脚协调地完成动作。”朱卓打了个比方。
眼下,“小创”的研发已进入攻坚阶段,重点在于实现更复杂的上下肢协同与全身动作控制,力求在运动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。
它的未来舞台,瞄准了商业服务领域,如园区指引、工厂接待、超市导览、园区讲解等场景,都将成为它施展身手的空间。今年8月举行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,“小创”已确定参赛,将在竞技场上一试身手。
从实验室的“样品”蝶变为市场的“商品”,绝非易事。技术之外,资金、市场、人才等重重关卡横亘在前。德州对此有着清晰的路径规划,以应用场景为牵引,打通转化堵点。
今年4月,高创中心与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签署战略协议,联手拓展研发、销售与市场化渠道;6月,又与山东长臂自动化公司签署应用场景开发合作协议,共同探索从“样品”到“产品”的关键跨越。
如何加速人形机器人从概念“奔跑”进现实?
营造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是关键一招。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正积极联动企业、高校,合力打造一个强力“推手”,计划于今年成立德州人形机器人研究院。这个平台将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务,贯穿应用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、人才培养到创业孵化全链条,为相关企业成长保驾护航。
“当前,以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狗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技术浪潮澎湃,天衢新区将紧紧依托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等创新平台,加速推进整机迭代与核心技术攻关。”德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董事、总经理纪佳莹称,新区将持续丰富“天衢造”机器人产品矩阵,加快推动应用场景落地验证与商业闭环形成。
未来,高创中心将以“小创”为起点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优化系列产品性能,壮大核心技术团队。主要目标是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,驱动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迭代升级,最终让更智能、更灵巧的机器人伙伴,“跑”进工厂、商超、社区乃至千家万户的广阔天地。
广升网配资-股票小额配资-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-配资正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